电话:17657166935
QQ:2301757537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河东路上马科技企业加速器202室
邮箱:longkesci@163.com
一、浓度梯度设置原则
覆盖有效浓度范围
根据药物特性、文献数据或预实验结果,确定浓度范围。例如:
无文献参考时,可先进行预实验,设置宽泛梯度(如1 μM-1000 μM),观察细胞活性变化趋势,再缩小范围。
已知IC50的药物,设置浓度梯度应涵盖IC50值的1/10至10倍,以确保剂量效应曲线完整。
示例:若预实验显示IC50约为80 μM,可设置梯度为10、20、40、80、160 μM。
梯度间隔与数量
等比数列或对数间隔:常用等比间隔(如2倍、3倍或5倍)或半对数间隔(如0.1、1、10、100 μg/mL),以清晰反映浓度依赖性。
梯度数量:通常为5-7个梯度,每个梯度设3-5个复孔以减少误差。例如:6.125、12.5、25、50、100、200 μg/mL。
对照组设置
空白对照:仅含培养基,用于背景校正。
溶剂对照:含药物溶媒(如DMSO、生理盐水),排除溶剂毒性干扰。
阳性对照:使用已知毒性药物(如顺铂、H₂O₂)验证实验体系敏感性。
二、具体设置步骤
预实验确定范围
首次实验时,通过预实验筛选药物的大致毒性范围。例如:
设置宽泛梯度(如0.1-1000 μM),观察细胞活力变化趋势,确定后续实验的合理区间。
若预实验显示某浓度下细胞活力显著下降(如<50%),则后续实验可聚焦该浓度附近。
终浓度计算与稀释
终浓度换算:根据药物分子量和储存液浓度,使用公式 C1×V1=C2×V2 计算稀释体积。例如:
储存液10 mM,需终浓度25 μM,则取2.5 μL储存液加入1 mL培养基。
稀释方法:推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逐步稀释,避免反复更换枪头导致的误差。
实验分组与复孔
每组设置3-5个复孔,确保数据可靠性;若采用96孔板,每梯度可分配6-8孔(含复孔)。
示例:设置0(对照)、10、20、40、80、160 μM共6个梯度,每梯度3复孔。
三、注意事项与优化策略
避免溶剂毒性干扰
DMSO终浓度需≤0.1%(V/V),否则可能抑制细胞活性;水溶性药物尽量使用生理盐水或PBS稀释。
若药物难溶,可尝试超声处理或添加助溶剂(如吐温-80)。
考虑药物作用时间
短时间处理(如24小时)可设置较高浓度梯度,长时间处理(如72小时)需降低浓度以避免过度杀伤。
动态调整梯度范围
若实验中某浓度组细胞活力异常(如无浓度依赖性),需检查药物稳定性、细胞状态或调整梯度间隔。
示例:若0.2-3 μg/mL范围内细胞活力均为60%,可增设更低浓度(如0.05、0.1 μg/mL)以探索阈值。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无浓度依赖性
可能原因:药物作用机制复杂(如非剂量依赖性凋亡)、实验浓度范围过窄或溶剂干扰。
对策:扩大浓度范围、更换检测方法(如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)或验证药物稳定性。
细胞活性波动大
可能原因:复孔不足、细胞密度不均或药物未充分混匀。
对策:增加复孔至6-8个,预混药物后再加入培养板,并确保细胞均匀分布。
五、总结
药物浓度梯度的设置需结合预实验结果、药物特性和实验目的灵活调整。对于新药或鲜有文献支持的化合物,建议通过宽范围预实验筛选合理区间,再优化梯度间隔和复孔数量。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把控溶剂毒性和操作规范,必要时结合多种检测方法(如MTT+荧光染色)交叉验证结果。